您现在所的位置: 主页 > 佳句 > >正文

狼教案锦集6篇

更新时间:2025-07-01 14:35:58

  狼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为各位收集的狼教案6篇,只作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各位。狼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小兔和狼”的游戏情节,基本熟悉乐曲旋律。

  2、感知A段音乐的跳跃,B段音乐的沉重特点。

  3、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体验集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学过兔跳的基本动作。

  2、图谱、兔、狼的`标贴,大灰狼头饰一个,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师:“老师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

  2、师:“你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

  幼儿个别回答。

  3、教师讲述《小兔和狼》的故事。

  4、师:“我们再来仔细的听一听音乐,听听哪一段音乐是表现小兔的?哪一段音乐是表现大灰狼的?”

  幼儿讨论回答。

  5、教师边出示图谱,幼儿听音乐。

  6、幼儿看图谱听音乐自由表演。

  7、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幼儿各自表演、创编)

  8、跟着音乐表演一边。

  9、教师和幼儿一起分角色游戏。

  10、再一次游戏,结束活动。

  狼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的短篇小说故事。虽然它是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的,但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带有劝喻性和讽喻性,接近寓言体裁。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有兴趣,配以一定的画面欣赏,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理解它的寓意和意义。

  【学生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况且书本的解释较全,借助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学习事半功倍。易于理解的的文章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肯定会有所得益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的精神,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览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4、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出处)

  1、图片“狼”。(远、近观察)

  2、蒲松龄,字留仙,清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蔽(bì) 弛(chí)眈(dān)瞑(míng)隧(suì) 尻(kāo)黠(xiá)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四、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有关情节

  五、回音壁(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

  六、师生互动探究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寓意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1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回顾小结,课文背诵

  八、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

  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

  【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启示:

  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狼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教学目标: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各项音乐活动。

  2、 通过实践活动——欣赏、摸唱、摸奏、再创造等方式,牢固地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

  3、 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大胆的想象力和勇敢的表演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西洋乐器可以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分类各举两种乐器。

  弓弦乐器: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大管、单簧管。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圆号

  打击乐:定音鼓、大鼓、小军鼓

  2、揭示课题。

  3、故事梗概。问:有谁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4、人物介绍。

  二、分段欣赏。作品中每个人物和动物的.主题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1、片段一,彼得出场。 5、老爷爷出场

  2、片段二,小鸟出场6、狼出场

  3、片段三,鸭子出场7、动物们的反映

  4、片段四,猫出场 8、智斗

  9、放绳 10、捉狼、 11、猎人出场

  三、总结人物的个性与音乐的关系

  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

  小鸟——长笛——灵巧活泼

  鸭子——双簧管——笨拙

  猫——单簧管——狡猾的

  狼——、圆号——穷凶极恶的

  老爷爷——大管——絮叨

  猎人——定音鼓和大鼓——枪声、

  四、分角色进行表演

  五、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奖。

  狼教案 篇4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捕杀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明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教学时,因以学生“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为教学手段,体现阅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分析

  1. 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前做了预习2. 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有待提高3. 朗读以及复述课文能力需要提高

  设计理念阅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从人们随意杀狼反而害鹿,破坏森林的事实中懂得事物之 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认识课文生字,”染” “葱” “凯”是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

  教具准备

  挂图 、简笔画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 型

  阅览课

  教学环节

  一 、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识字写字

  教师活动1、简笔画出(“狼”、 “鹿”的形象)它们是什么?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2、问:把它们放在一起,你觉得在它们之间加个什么字,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呢?(板书:狼?鹿)问:那么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赶快来欣赏课文吧!(板书:狼和鹿)1、提出自读要求:(1) 给课文标上小节序号(2) 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检查自学情况(1) 用开火车读的形式检查认字情况,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认识二个多音字(2) 述:把读的最棒的小节再读一读问:对于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问:课后练习中有10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出示“凯“”葱“”染“ 三个字的生字卡,引导书写的关键部分,并练习用生字组词

  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各抒己见,思考课题为什么用“和”表示二者关系,跟随老师一起读题划出生字和词语,标上小节序号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为黑板上两个多音字“提”“泊”注音组词朗读各自喜欢的小节,概括小节内容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交流看法疏空笔顺练习组词。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在“狼”“鹿”之间可以加许多字,表示二者关系,但这些关系都是一种结局——鹿成为狼的猎物。就在学生的认识趋于统一的时候,教师引出一个“和”字,立即引发学生的预测欲望。产生阅览兴趣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狼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狩、宠、厄、悖4个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 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三、媒体运用

  1. 课前查阅有关生物链的资料。

  2. 大屏幕演示总结语,引起学生注意。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由生活导入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狼呢?学文,增加是啊,鹿通常是美丽善良的化身,而狼却凶恶残暴,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学文兴趣《鹿和狼的故事》(板书课题),看看课文又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二〉初读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2. 指名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理解苟延残喘、罪魁祸首。

  3. 指名说主要内容。

  〈三〉理解

  1. 导言

  是啊,昔日的森林松杉葱郁,而今却面目全非;原来的鹿群活泼自由,现在却苟延残喘。这严重的生态灾难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痛心疾首。然而,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如果有人能够劝阻他不再继续这个错误的.决定,必将会挽救森林,挽救鹿群,挽救整个生态系统,可惜,罗斯福身边没有这样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快快行动起来,向总统先生进见直言吧!我们来以形式的创给他写一封信,好吗?新达到激发要想使这封信更具有说服力,我们需要以课本为依据,可以用事实说学文欲望话,可以讲明道理,可以引用身边的例子,要有理有据的阐明你的观点。

  2. 自由研读课文,思考如何写信。体现自主与

  3. 小组交流。合作

  4. 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信的内容适时小结出: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要以惯有的眼光片面的认识事物)

  〈四〉总结

  同学们一封封发自肺腑的信,不仅使罗斯福醒悟,也会使更多的人警醒。

  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这个惨痛的教训不要再重演。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请同学们再回味全文,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回味全文,老师这也有一句话,送给各位:尊重动物,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自己。领悟文旨。

  狼教案 篇6

  [教例简述]

  这是余映潮老师的一个教例。

  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读——读评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

  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组朗读课文,2、每个同学都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线、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生用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读出情景,读出高潮。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增笑

  [评析]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

  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

  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览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

  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些时也酝酿了教学的的高潮。

  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