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览有效性研究的教师问卷调查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览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小学生课外阅览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览的调查报告14
阅览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思想交流活动,是通过视觉来接收书面文字材料,从而向书本学习知识,获取精神营养”。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览承载传递信息,通过阅览获取知识,通过阅览铸造个性,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一名小学生,阅览是他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和最简便的手段。然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课内阅览是不够的。课外阅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外阅览区别于课堂阅览时总是带着“任务”的心态,吃力被动阅览。课外阅览是一种自主式的阅览:学生自愿主动,以关注内容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是放松惬意、无负担的阅览。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喜悦与满足,是件快乐的事,会产生美妙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读书中感动、快乐,在满足娱乐需要的期待中伴随性的获得知识,启发想象和创造,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览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览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五年级的课外阅览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因此,课外阅览既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又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全面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为广泛的课外阅览提供了可能。因此,就课外阅览情况,我对文亨学区105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5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老师的谈话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一)小学生课外阅览兴趣、目的及内容调查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览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览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阅览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可以把书直接介绍给学生,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书介绍给学生,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
读物。
表1小学生课外阅览兴趣、目的及内容调查表
阅览喜爱程度%非常喜欢49为应付家长喜欢36为了消磨时光16科普方面的书20一般14为完成老师的作业10学习辅导书不喜欢1对阅览感兴趣25非常不喜欢0获取知识38阅览的目的%阅览的内容%11老师推荐的名著小说35卡通漫画类323842从上表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课外阅览,这点令人可喜。其中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览目的性是比较明确的,他们中不少人确实想通过阅览学一点知识,对阅览也有兴趣。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览目的性不明确,为阅览而阅览者居多;人在阅览,而不知为什么要阅览者居多。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小学生该读的书读得不多,不该多读的却读了不少。如小学生阅览相关名著的水平较低,阅览科普知识类书本的情形不容乐观,而读卡通漫画类休闲娱乐书的为数不少。
(二)小学生课外阅览方式调查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览是语文教学的延伸,要想搞好课外阅览,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读。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表2小学生课外阅览方式调查表阅览方法%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吗%读后有进行思考吗%细细读34每次都有7每次都有8通读14经常28经常31跳着读20偶尔49偶尔48只看轮廓32没有16从不13从调查看:一是读书只看轮廓,跳着读的分别为32人(占32%)和20人(20%)两项相加竟达52人,占52%。而细细读的仅34人,占34%。我们知道,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艰辛的脑力劳动的结果,必然是内容的完整性,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的完美统一体。阅览的过程应该而且也可以是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语言的各方面综合全面的学习过程,如果是只图情节的大致了解或某些内容的惊奇,就不能全面吸收书中的精华,而且久而久之,还会养成粗枝大叶,挂一漏万的坏习惯,当然也有人主张读书“不求甚解”,但那是针对已具有相当阅览水平的人而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首先提倡的应是认真,细心地读书。二是多数学生读过算数,不假思索,不做笔记或卡片。读后思考的仅8人,只占8%。知识的吸收如食物的吸收一样,必须经过消化,而事理的领悟,则必须借助思考。这一点不少同学忽视了,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正是学与思的结合,这也是缺乏指导的结果。
(三)小学生课外阅览时间调查
长期以来,课外阅览没有“合法”的地位,各种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外阅览时间,造成学生无暇读书;甚至部分教师和家长为提高几分成绩,把课外阅览视为“异端”,制止学生进行课外阅览,学生无心读书。全国小语会丁培忠副理事长曾说:“没有一定的阅览量是不可能培养出阅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转变观念,摆正课外阅览的位置,要像《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那样“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览兴趣,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表3小学生课外阅览时间调查表每天阅览时间%去书店次数%0.5小时内22经常去370.51小时50偶尔去5312小时23从不去102小时以上5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览就时间而言,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低水平的突出表现是过半的学生平均每天用于课外阅览的时间少于1小时。毫无疑问,这样的阅览量对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当然,客观地说,造成小学生课外阅览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太重,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没有足够的.阅览物和相应的阅览条件,有些父母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怕小孩看课外书耽误学习,所以不支持;还有许多家长,为使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通,把孩子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各种特长培训班上,孩子根本无暇去翻阅课外读本;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览在认识上也有欠缺,一旦学生的课外阅览影响到作业的完成时,就喝令禁止,让学生钻入题海,这就是学生们在问卷中的回答,老师有时支持有时反对的表现。
(四)小学生阅览资源情况调查
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户,住宅里没有书籍,有如房间里没有窗户。广泛的课外阅览离不开丰富的家庭藏书,家庭藏书的数量和种类直接决定了学生课外阅览的质与量。我国著名学者陈鹤琴早已指出:对小学生而言,家庭的阅览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家庭阅览环境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览。家庭藏书量过小,种类过少,无疑是对流动儿童广泛阅览需求的一种制约。
表4小学生阅览资源情况调查表家庭藏书%报刊订阅%510本15没有订阅91150本331种1951100本382种32100本以上143种及以上40调查得知,100名学生家中藏书量大多不足100本,家有100本以上藏书的不足15人,连15%都不到。更有甚者,居然有15人的家庭藏书不足10本。100名学生家庭订阅报刊杂志在1至3种的占了51人,为51%,其中有9名学生家中连一份报刊杂志都没有订,订阅报刊杂志在3种以上的仅40人,为40%。据调查显示,学生课外阅览的量与家庭藏书、报刊订阅情况密切相关,家庭藏书多、报刊订阅多的学生课外阅览更丰富。
(五)小学生阅览环境调查
环境的创设在阅览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览环境会给儿童带来阅览的激情,调动他们阅览的积极性。家庭是社会关系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强有力的现实机制,它是传输价值观念、社会经验、文化习俗的中心场所之一。而教育子女,又成为家庭生活中经常性的活动,家庭对于受教育者的教育影响是无处不存、无处不在的。同时,“家庭在影响受教育者方面有着它的特殊性,它不仅与学校、社会一样积极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模式化的行为,形成他们个性品质的主观序列,而且还提供内化这些内容和品质的有利条件。”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学生的信息量,需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和家庭的紧密结合。
表5小学生阅览环境调查表家长是否赞同你读课外书%老师是否支持你读课外书%完全赞同61支持59不赞同也不反对不赞同2811有时支持有时反对不支持35有点想216不想7是否期望学校开课很想外阅览指导课%72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课外阅览的量和质与家长、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家长赞同、老师支持的学生课外阅览丰富。另外,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开展较好的、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览较开明地支持的,课外阅览的量与质都呈现较好的情况。这表明上述因素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览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梁春林.语文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览[J].时代教育,20xx,(09)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王正勇课外阅览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xx(4)
[4]王艳1,王锡纯2小学生课外阅览调查及指导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xx,(10)
[5]李晓琴.浅析语文课外阅览的必要性[J].内江科技,20xx,(05)
[6]傅道春.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小学生课外阅览的调查报告15
20xx年10月21日至11月29日,我在安徽省滁州市第一小学度过了一个多月难忘的实习生涯。滁州市第一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全校师生千余人,是安徽省重点模范示范小学。在校实习期间除了做关于语文教师的教育实习及班主任的工作实习之外,重点利用课余时间做了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览情况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
具体而真实地掌握学生课外阅览的有关情况,了解学生课外阅览的兴趣、层面、数量、途径、方式、效果以及现阶段学生课外阅览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览活动的要求以及指导情况,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览的影响,客观分析我校小学生的阅览兴趣、习惯、能力以及家庭与学生阅览的关系等,而后加以整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调查的对象
1.教师代表26人,其中语文教师19人,数学教师6人,艺体教师1人。
2.家长代表30人,其中公务员13人,农民13人,其他4人。
3.学生代表200人,分布在全校一至六年级28个班。
三、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每份调查表共有10道选择题,每题有2-4个供选答案,还有4道简答题,供调查者适当发挥。
2.个别交谈。这是本调查采用的补充手段,针对某些尚需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有选择地与有关学生、教师、家长交谈,以获取典型案例或验证调查结果。
四、调查的过程
1.20xx年10月31日——11月5日,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20xx年11月6日——11月9日,数据统计,有选择地进行个别交谈。
3.20xx年11月10日——11月15日,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一)学生课外阅览现状
1.没有书可读。有25%的学生表示“书价太贵”是影响自己课外阅览的最大障碍,也是部分农村家长不给或是少级学生购买课外书籍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家长对课外阅览的不支持,也造成孩子无书可读的局面。
2.有书不想读。书与电视、电影、电脑和游戏相比,缺乏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这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沉迷于电视和互联网。另外,由于家长购书的盲目,导致购买的书籍不合学生“胃口”,也造成不想读的现象。调查表明,虽然有71%的学生认识到阅览能“扩大知识面”,但是学生没有尝到阅览的乐趣,没有养成阅览的习惯,仅有15%的学生能坚持每天读书,有60%的学生只是“偶尔读书”或是根本“不读”。
3.有书不会读。由于教师课外阅览指导的意识不强,致使学生课外阅览大多处于“自流”状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知吸收消化,也没有收获。
4.有书不能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览。
(二)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览的看法
1.书籍魅力不大。83%的老师认为电视、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而仅有13%的老师认为书籍对学生的影响最大。虽然有84%的教师给学生推荐过好书,而看书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几。
2.习惯有待养成。在老师要求的情况下,76%的学生能做到经常读书,而老师未提出要求时,仅有24%的学生常读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课外阅览的习惯还有待养成。
3.阅览量少面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览总量应达到140万字,这是对每个小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然而,教师对此并不看好,11%的教师认为“二分之一能达到”,21%的教师认为“三分之一能达到”,57%的教师认为“十分之一能达到”,而11%的教师认为这个数字无异于天文数字,根本无法达到。另外,调查表还显示,83%的学生钟情于童线%喜欢看漫画卡通书,而科普书籍、文学名著仅占4%,学生把课外阅览看作是消遣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对提升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科普书籍与文学名著却少有人问津。
(三)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览的影响
1.观念陈旧。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就读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有较大比例,约占总人数的45%。家长对课外阅览没有足够的认识,担心课外阅览会影响孩子的“正业”因而对课外阅览持排斥态度。
2.缺少氛围。从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养成读书习惯“每天都看书”的家长为数甚少,只占15%,而还有14%的家长表示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看书。并且,即使看书的家长,读名著的家长仅占10%,这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3.内容局限。能够每年给孩子买十本以上书籍的家长只占34.1%,还有的家长甚至全年不给孩子买课外书,并且,所购买的书籍中,学习辅导类高达58.8%。学生课外阅览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普读物。
六、调查结论
由于家长观念陈旧,对课外阅览活动不太支持;教师疲于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课外阅览活动有布置无落实,课外阅览流于形式。因此,学生阅览兴趣有待激发,阅览习惯有待培养,阅览方法有待指导,阅览量有等增加,阅览面有待扩展。
七、应对策略
结合本次课外阅览的调查,就课改背景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览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
(1)召开家长会,举办“书籍改变人生”专场讲座,改变家长“唯分数第一的思想”。通过讲座,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览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从而支持孩子课外阅览,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营造阅览氛围。
(2)开展教师培训,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思想,大兴读书之风。教师要树立一种大语文教学观,把视野放宽到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的广阔领域里。我们应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同时,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课外阅览教学方法培训,提升老师思想认识,提高教师课外阅览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
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1)好书推荐,发现书籍魅力
从此次调查中发现,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览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低中年级学生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同学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男同学则对史地、体育、科学方面感兴趣。因此教师要举办好书推荐会,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目,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览兴趣。
(2)沟通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作用更能从深层的内心产生震撼,使学生又一种强烈的改善自我、完善自我的内驱力。因此,教师首先要作为一个阅览爱好者,成为学生课外阅览的同行者。教师不仅要阅览教育类专著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阅览文学名著提升自己文学素养,更要阅览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文学作品。
3.指导方法,保证时间
(1)注重课内外阅览整合。学生阅览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注意读书
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课外阅览时,教师应少讲多读,给学生留更多的读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努力使他们做到口到、耳到、手到、眼到、心到,以达到多读多积累的目的。
(2)处理好作业与阅览的关系。教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分层要求,不搞题海战术,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广泛阅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从而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
阅览之于儿童,是精神成长和心灵发育的必需,它可以塑造儿童的心灵,可以给儿童的心灵成长注入一泓活水,提供必需的精神滋养。学校教育要重视课外阅览,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愿家庭和学校都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们与书相伴,快乐成长。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最后对在本次调查中给予支持的老师们、学生们、家长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