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阔别三十多年的故土固川,心里莫名地有些激动。名川盛景去过无数,但只是怀着一种欣赏的心态,除过能让我见识一下大自然的景色与风土外,没有一点亲近感,只是让有限的生命曾经来过了一次而已,很少有过感动。可来到这狭窄的固川沟,那种体会就是回家来了,像是少时每遇学校放假,心归似箭般地急赶着回到充满温暖、聆听母亲慈心关爱的家的感觉一样。
固川,是我从幼年到童年再到少年时的成长地方。尽管,那个成长时期,家境穷得有一顿没一顿,衣衫补丁摞补丁,脚指头常常露在没有了颜色的布鞋外,但我就是爱这个地方,从不想离开这个地方。即便在外地上中学,呆不到一个礼拜,就着急着想马上回到这个家里。每到回来家中,喝完一碗能查出颗粒数的小豆粥,于夜晚躺在床上,听着母亲纳鞋底的声音,望着屋顶裂开的缝隙里闪烁的星星,感觉很幸福,很安全,惬意地自在着心情,会很快入睡,并睡得很香,一觉到天亮。
对于穿着开裆裤时的我,就已经能在一个上午走遍固川街道所有店铺和小巷子。到缝上开裆处时的少时我,已经达到非常熟悉整个固川东南西北的地步了。哪个地方有能捉迷藏的沟沟坎坎,哪个地方能摘到酸得不能吃的小石榴,哪个地方的狗尾巴草长得穗最大,哪个地方能偷到柿子和桃,还不被发现,以及哪个地方的桑葚最甜且最容易摘到等等,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我走出去多远,母亲都不会太担心,只要母亲站在高处可着嗓子地喊上几声我的小名,我立刻就会乖乖地跑回家来。当然,放到今天,用高音喇叭喊破喉咙,能在四处都是楼房的一里路之内听见,就算耳朵很灵光了。
群山环抱的固川,东西长,南北窄,是横贯中国东西大动脉的要塞。也是陇海铁路的必经之地,还是西部渭河的聚集和流经之地。除过交通,固川还是一个原始生态保护最好的地方。从固川东行,可以到达中华石鼓园。可以游览中华礼乐城。直达古大散关和炎帝影视基地。著名的鸡峰山风景区就在固川的东南。
养育我幼童初始,培育我青春活力的固川,有着唯一热闹并能聚集人气的小火车站。朴素简单的固川车站,于候车室的正对面,有一座狮背形的小石山上,山上有一个天然洞口,从远处看来,非常像狮子张开的大口。传说,年就出生在这个洞里。当地老人们在新年之际的除夕,一定会来这里。家里再穷,都会供奉一根擀面杖一样长的麻花和一个如锅盖般大的花馍馍,放在洞口,意在堵住年,乞求一个安顺。具体有没有这个真传,谁都不知道,我竟也跟着相信到十三岁。直到去较远的外地上中学才知道,年的故事哪个地方都有传说,只是版本不一样罢了。
不过,在距这个老虎口直径约五百米处,有一个圆滚滚的石包,就是当地盛传的石绣球。非人工建造的一个狮子口,一个石绣球,让人不能不相信,这绝妙的神奇就是一种仙境的组合。狮子自古就是人们心中的瑞兽,象征着着神圣、尊严和神秘。绣球则表示吉祥喜庆,好事接连的寓意。在固川,每到收获季节和男婚女嫁时,人们便会聚集到这里庆典,会有一群孩童高诵着“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四处游走。随后,在锣鼓喧天中,演一场台下人头济济,目不转睛观看演出的传统折子戏。
每当这个场景时,母亲总会给尚在小学五年级的我一毛钱,陪着我,让我在这个欢乐时刻里去逐一地欣赏固川特有的小煎包、西川扯面和羊肉汤等一应小吃,最后,在母亲的提议下,选择了五分钱一大碗的胡辣汤,就着五分钱一根的香脆麻花,在母亲疼爱的目光注视下,狼吞虎咽起来,直吃得满头冒汗。
在那个没有一点奢求的瓜菜代时期,我几乎吃遍了固川满山坡的白蒿、苜蓿、芨芨菜等,是母亲顶着风吹日晒和雨淋,为我采摘并精心烹饪出来的。虽然,这个烹饪,仅仅是煮了一下,加点盐和醋,揉搓一下而成,但对我来说,这就是上等的佳肴。如果,今天我还能吃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这些菜,我宁愿减寿十年来换取。
固川,虽然很小,小到地图上都难以寻觅,但在我的心目中,它很大,像一簇永不谢的桃花,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更像一条金龙,游动在曲折的沟道里。在固川近边,令人不由遐想的仙人崖,不可叵测的神仙洞等,都属自然形成的一些景色,非常形象和逼真,映衬在蜿蜒清澈的渭河大回环缓冲带中,所有的一切,都被浓缩在了这里。每当东来西去的客运火车经过这里,乘客们都会惊异地伏在车窗玻璃上,一边张望着,一边啧啧地赞美着。来此消遣避暑的城市人,都会久久地陶醉在这个别有洞天的自然景色中而流连忘返。
我,很爱固川,但不是爱那最优美的景色,不是爱那最动人的传说,是因为,它是我永恒的故土,是因为,只有三窑洞的这个让我生命得以绽放的家。这个家,有我最敬爱的母亲,她是家的唯一。我的懵懂初解,我的少时梦想,我的青年向往,都是在这里形成的,是母亲用她的年华和心灵付诸于我的。
怀着有些感伤的心情,来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已经完全变了模样的火车站西闸口,那个我曾经的家。那几口给了我幸福和快乐的窑洞,虽然已经残破,但仍然存在,那棵母亲教我种植的杏树,长得十分兴旺。只是因为没人打理,已成了茂盛的杏树丛。
抚摸着挂满小青果的杏树,我似乎又听到了母亲的声音:“不管做什么事,只有经过自己的手,才会体验到自己劳动得来的是最好的。就像这颗杏核,它也是一个生命,你把它种下去,它就会发芽,生长,直到开花结果,这就是一个成长过程。等你长大时,就可以吃到你亲手栽种的果实,就能感受到其中的苦乐了。”
我从杏树上摘下来一颗,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起来,很酸很涩,就像我的一段人生经历。
望着永远也散不去母亲身影的窑洞前小院子,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美好,就是在母亲的关爱下从这里走出来的。
凝望中,母亲招引一群小鸡给它们喂食的咕咕声,母亲在晾衣绳上拍打破旧床被的咚咚声,在这个小院子回响着。我又看见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叮咛着我,走路不要贪玩,过铁路注意安全并挥着手相送的身影。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流落下来,跌落在曾经的基坑、被母亲一铲一铲填平的小院地面上。
我抓了一把曾被母亲汗水浸湿过的泥土,装进塑料袋里,我要把它带我现居住的小世界里,把它撒在我一直坚持种养的萱草盆中,希求母亲的恩泽能继续给予我心灵的启迪和慰藉。
(完稿于2020年7月18日晚)